1)53、第 53 章_寒门学子的科举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五十三章

  只见楼上三布幅,其一写道:“昨日为明日,今日为初五。今日为昨日,明日为初几?”不仅要求给出答案,还要详细写出推论过程。

  其实这不算是难题,只不过许多学子读惯了之乎者也,心思大多放在做文章上,乍一看这一堆的“昨日”“今日”“明日”,一时间没能理清楚头绪。

  这道题两句开头皆省略了个“若”字,其题意为:如果昨天是明天的话,今天就是初五;如果今天是昨天的话,明天是初几?

  前一句是条件,后一句是设问,要想解出此题,要先弄清楚其中的虚与实。

  第一句中,“昨日”、“今日”皆为虚,“明日”为实,今日为初五,昨日则为初四,那么真“明日”就是初四。

  由此可知真实的条件为“昨日为初二,今日为初三,明日为初四”,转化后,后半句的问题即为:“如果今天是初二,明天是初几?”

  这个问题怕是三岁小孩都能答得出了罢?

  此题不算难,必定早有人已经推算出来,那说明真正的“拦路虎”在后头,樊凡继续往后看。

  ……

  其二为算学,只见写道:“今有妇人河上荡杯,津隶问:杯何以多?妇曰:家有客。津隶复问:客几何?妇人曰:二人共饭,三人共羹,四人共肉,凡用杯六十五,不知客几何。”所问自然就是“客几何”,同样要求写出详解,逐数套入者无效。

  樊凡扶额,这……这不就是前世的小学奥数题吗?在大明竟成了难题?

  若论算学一科的发展,大明有不少大家隐落在民间,为算学的发展作贡献,使之缓慢向前,不少分支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。

  奈何大明算学的普及面、应用面,实在是太窄,不为读书人所重视。

  试想,其一,统治者重农抑商,那一把珠心算盘几乎成了商人“贪得无厌”“唯财不爱”的代名词,自诩读书人如何会去碰?其二,即便是到了大明,算学一道,仍是用文字描述,而未引入替代符号,大大限制了算学的推广。

  只有读书人读得懂算学,但读书人却不屑于算学。

  这是一个死循环。

  樊凡甚至能听到周围的客桌上,有不少学子在抱怨道:“算学本就沾满了铜臭味,学之何用?实在不懂白鹭学府里头那些老学究所思为何,竟出这样的题目,不服不服,实在不服。”

  樊凡哀叹,众人如此看低自然学科,无怪自此以后,此一道逐渐落后于人。

  叹息之余,樊凡已然解出此题,不外乎就是设客人为未知数,求解方程,再用古文将其过程细细描述出来。

  ……

  观其第三题,对对子,说句实在的,即便是最善于对对子,此时樊凡心里也不敢打包票,因为这是顶尖学府老学究出的上联。只见写道:“上联为:寸土为寺,寺旁言诗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sd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